阅读历史 |

第126章(1 / 3)

加入书签

等了两息时间,赵宁没有得到对方的回答,便转头看了身旁的一名修行者一眼。

后者是个面庞消瘦的中年男子,不修边幅,看起来有些邋遢,深邃的眸子古波不惊,好似有着堪破红尘的智慧。

这正是赵氏命案中,被一个清倌儿的死陷害,曾经收养过赵玉洁的赵逊。

赵逊无声走了出来,来到那名没回答他问题的北胡修行者面前,毫不理会对方的咒骂咆哮,一只手掐住对方的脖子,一只手冷漠的抽出了刀子。

惨叫声撕裂了荒山寂寥的夜色。

在第三个北胡修行者被凌迟,其余北胡修行者都是一嘴血肉后,赵宁得到了他想得到的答案。

正如之前蒙图所说,他们到代州来,是为了探查雁门军有没有整军备战。

同时,也想尽可能弄清,除了雁门军外,大齐皇朝有没有派遣中央禁军,到边关来屯驻备战。其它的,例如雁门军有没有增兵,军粮、军械有没有增加,也在他们的打探范围内。

像蒙图这样的队伍,天元王庭派出了不止一支。而没有元神境带领的队伍,就更多。

这些队伍位置很分散,进入代州也有先后顺序,走的全都是崇山峻岭,且行动时间有严格限制,并不会在代州逗留太久,这才没有闹出特别大的动静。

通过眼前这个情况,赵宁迅速推断出了局势:天元王庭在担心大齐出兵草原。

萧燕细作案后,大齐跟天元王庭的关系,一下子降到了冰点。

而失去萧燕和她麾下的细作势力后,天元王庭在大齐没了消息来源,因为顾虑大齐出兵报复,这才不得不冒险派遣许多探子,到代州一线刺探消息。

这个时候,无论从哪方面看,天元王庭面临的形势都很复杂。

赵宁等人没有在荒山停留太久,修行者们伤势得到控制后,就一起去了附近的长城烽燧休息。而后不久,雁门军的支援赶了过来,双方汇合,也没有夜晚离开烽燧。

翌日,赵宁先行赶往雁门关,赵启阳则带着伤员在后面缓行。

当日午后,赵宁抵达雁门关。

天下九塞,雁门为首。

东西山岩陡拔,中有路,盘旋崎岖,绝顶置关,谓之雁门关。关城并非单薄的一道城墙,而是依山势有内外数道关墙,整个关防体系,更像是一座“方城”。

雁门关的起源要追溯到战国时期。

赵武灵王进行“胡服骑射”的军事改革时,击败林胡、楼烦等族入侵,始设云中、雁门、代郡。而后李牧常驻雁门,因一战大破匈奴十余万骑,而成为一代名将。

大秦一统后,始皇帝命蒙恬率军三十万,出雁门,击北胡,成功收复河套地区,将匈奴逐到阴山以北,之后修筑长城。

汉时,李广、卫青、霍去病等人,都曾在雁门关内外大败匈奴。

大齐开朝之初,国家凋敝,一统草原的北胡王庭屡屡寇边,最严重的一次,北胡可汗亲率骑兵三十余万,更是攻破了雁门关,大掠边地数州而还。

太祖为雪国耻,厉兵秣马数载。

而后,以赵氏先祖为三军统帅,领兵近二十万北出雁门关,征伐漠北;同时以孙氏先祖率偏师出山海关,魏氏先祖率劲旅自凉州北伐,于左右两翼呼应。

在山海军、陇右军的配合下,赵氏先祖于漠北七战七捷。

最终,赵氏先祖亲率八千精骑于大雪之夜奔袭百里,出其不意攻破北胡王庭,阵斩当时的北胡第一强者,修为已至王极境后期的左贤王。

十余日后,赵氏先祖追上仓惶逃走的北胡可汗,将其生擒活捉押回燕平城。

自那时起,漠北平定,草原再无统一王庭,大小胡人部族无不对大齐俯首称臣,年年朝觐,岁岁纳贡。

赵氏先祖也因此功,官拜大都督府大都督,赵氏族人从此世代戍守雁门关,威慑漠北,至今已有一百一十六年。

站在雄伟巍峨的关墙前,抬头望着高耸入云的城楼,目光从一个个身披铁甲手持长戟,眉眼如剑挺拔如松的将士身上扫过,赵宁回想起这些前尘往事,一时间思绪万千,感慨良多。

先贤的辉煌功绩,总是让后来者心驰神往,觉得与有荣焉。

先烈的金戈铁马,也总让年轻后辈热血沸腾、心怀激荡,恨不得立即披甲执锐,上阵杀敌,建立不世之功。

而对赵宁来说,雁门关不仅是英雄池,也是伤心地。前世,赵北望跟大批赵氏精锐修行者,以及无数镇关将士,就是在此血洒疆场,化为白骨。

但眼下的赵宁,心情却是轻松的,欣慰的,开心的。

因为他很清楚,因为自己在燕平城的努力,前世的惨烈战况,今生绝对不会再度上演。没了萧燕的细作势力配合,雁门关依然是雄关天堑,没那么容易失陷。

而他接下来要做的,就是让北胡大军,永远也不能攻破这座,见证了无数英雄豪杰的“天下第一关”。

赵宁正如此想着,旁边不知从哪里冒出来一个虬髯大汉,也

↑返回顶部↑

书页/目录