阅读历史 |
背景色:字体:[很小标准很大]

第154章(1 / 1)

加入书签

只要联想到“折柳”插入土中, 折柳樊圃,他们便知, 这并不是什么困难的操作。农家的许行、商圣范蠡, 乃至墨翟、庄周、扁鹊等人, 都将这些方法铭记于心。天幕说得这样明白。又这样简单,想忘记都难。那些早已经凭借自己的时代优势,以及农业方面的知识储备,对扦插技术有着一定了解的人——在听见后世的叙述之后,亦是对此拥有了更加系统的认识,理解的程度也更为深入了。西汉的氾胜之,便是如此。汉武帝拊掌而笑,决定将这些整理在一起,连同着先前的“良种选育”“种子处理”等等。用官方制造出来的纸。印刷成书,传播到民间去。【这些扦插繁育的技术,在古代的果树栽培之中,已经得到了广泛的使用。再比如番薯,在引进我国之后,就是使用育苗扦插进行繁殖。葡萄,汉代的时候还是运用实生苗繁殖,到了唐代就开始使用起了扦插的技术。】碧空之中,出现了红色的长条果实。几根摆在一起,起先是一张填满二分之一光幕的大图,随后又化为一个小的图标。番薯的图标,停留在一张世界地图上。它从南美洲及大、小安的列斯群岛,开始不断地传播、扩散开来。直到遍布全世界的热带、亚热带的许多地区。秦始皇目不转睛地,看着番薯的传播轨迹,发现它在进入大秦这片土地的时候——图标旁边写着:万历二十一年(1593年)秦始皇:不知这是什么朝代了。却见在番薯传入中国的时间旁边,还有几列不甚引人注目的墨色小字。随地掘取,以佐谷食。价格极贱,极易引种。尺许薯藤,随栽随活。足果其腹,灾不为荒。民生赖以食,旱潦凶歉赖以生。在这些文字的旁边,还有一张没什么存在感的小图,绘制着某一年福建南部的大旱。小图上更有小字,写有《漳州府志》的记载:野草无青,禾无收,饿民遍野。而后金学曾当机立断,晓谕闽南各县,广为栽植。短短数月,番薯丰收。饥民——足果其腹、灾不为荒。这些文字与图片,在光幕之上如同昙花一现般出现而又消失,却在嬴政心里久未磨灭。番薯,这东西。可以用来解决灾荒的问题?

价格又低、又容易引种。只需要尺许的薯藤,就能随栽随活。尤其是在颗粒无收、饿民遍野的状况下,这番薯只是栽种了数月,竟能扭转乾坤??关于扦插的技术,秦始皇没有被震撼到。但是在这一闪而过的画面里,关于原产南美洲的番薯,却是给足了他震惊。这东西,为啥1593年才传播过来啊!朕现在去南美洲挖可以吗!秦始皇开始思考现在派人航海去南美洲挖番薯的可行性——算了,这也太远了。但是一想到天幕的帮助,他们在学习后世技术之后,各方面都开始迅速发展。他又觉得,未来拥有无限可能。在番薯引进中国的图片一闪而过后,便是使用育苗扦插,进行繁殖的过程。随后,碧空里又出现几串葡萄。这些葡萄看起来圆润饱满、晶莹剔透,颗颗粒粒紧挨着,串串地挂在葡萄架上。汉武帝:葡萄啊?这是朕派张骞,出使西域的时候,引进来的品种。他听见天幕说,汉代的时候,葡萄还是采用实生苗繁殖,唐代就开始使用扦插。汉武帝:好吧,我们去试试扦插。有了天幕,不能被唐朝比下去!!【我们说果木的繁育分为种、栽、插三种,其中的栽、插,分别对应着扦插、嫁接这两种无性繁育技术。嫁接,就是在扦插技术的基础上,诞生的一种人工无性杂交法。】【用我们现代的眼光看,就是将一种植物的枝或者芽,嫁接到另外一种植物的茎或者根上,让这接在一起的两个部分,生长为一个完整的植株。】春秋时期,范蠡像个好奇宝宝。天幕说得非常清楚,两种植物的枝芽、茎根,组合在一起,可以生长为新的个体。但是好神奇啊!为什么呢!齐国。齐桓公与管仲,也觉得很有意思。两种不同的植物,枝芽与茎根接合在一起,它们居然会变成一个新的植株!这真的是真的吗!!【可能有观众要问了,为什么这样做可以生长为一个新的完整植株?】【我们知道,植物受伤后,有着愈伤的机能,而嫁接,正是在这个基础上进行的。】【两个伤面的形成层靠近、扎紧在一起,既而细胞增生,彼此会发生愈合,最后维管组织连接在一起,变成一个新的整体。】天音述说着后世科学的原理,光幕上又显现出嫁接过程的两个部分——接穗、砧木。穹宇的云层,仿佛被切割成两个部分。左边显示着一些枝与芽,文字写有“接穗”。右边显示着植物体,文字写有“砧木”。

↑返回顶部↑

书页/目录